環保整改壓力,天然河沙限采、基建加快重啟,砂石需求旺盛等多方面因素促使機制砂或將代替河沙成為基建“主力軍”。
眾所周知,天然河沙被用作建筑材料沿襲數千年,經無數次實踐證明其作為建筑材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但是近幾年由于河沙保有量的銳減,機制砂作為天然河沙的替代品,嶄露頭角。機制砂由制砂機械經過破碎、整形、篩分、除粉等多道工藝制成,使用機制砂能夠創造了極高的經濟價值,對于緩解砂石供應不足的問題具有非常大的促進意義。
那么與天然河沙相比,機制砂能帶來哪些新的收益?一、成本對比天然河沙成本限采之前在10-20元不等,它的主要費用是采沙設備和人員工資以及各項稅費,現在河道開采權統一掛牌拍賣,導致河沙的成本大幅上漲,每方的河沙價格上漲50-60元,甚至更多。
機制砂的成本跟原材料價格有很大關系,機制砂常常將礦山碎石或者尾礦作為原材料,受地域價格影響比較大;單單從成本來看,早些年前的河沙更具優勢,但是在河沙限采后,天然河沙和機制砂的成本相差不大。
二、生產周期對比天然河沙形成周期長,其是在河水的沖擊、侵蝕、搬運等一系列作用力之下形成的,加之河水的搬運作用讓其在摩擦中更具圓潤的粒型,是常年累月積累形成的。
機制砂的生產周期要短得多,通過鏟車、給料機等上料設備將原材料喂入砂石破碎機中,破碎后經振動篩等篩分設備將成品機制砂分離出來,只要有原材料投入,便可源源不斷的生產機制砂。
另一方面機制砂原材料來源廣,非金屬礦石、金屬礦石、河道里邊的卵石、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結構都可以作為機制砂的原材料。
兩者對比,機制砂確實要比天然河沙的生產周期短得多。三、品質對比天然河沙經長年累月沖刷,顆粒發圓,吸水性好,采用河沙的混凝土流動性好,利于混凝土的泵送。但是河沙往往多為細沙,需要加入中砂和粗砂來調節級配。另外有些河沙含泥,如果加入混凝土中,會嚴重影響混凝土的品質。機制砂原料可控,可以嚴格控制物料中的泥土等成分,保證機制砂的品質。同時機制砂可以通過除塵器來調節物料中的含粉量,可根據用戶的需要及時的作出調節。另外4.75mm粒徑以下的都是機制砂,其中含有粗、中、細沙,避免了砂子過細或過粗等情況的出現,同時機制砂的細度模數也是可以調節的。
從粒型來看,機制砂多為多棱狀體,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便于水泥、添加劑的粘接,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如果采用干法制砂,成品用于干混砂漿,更省去了烘干砂子的工序,從而直接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現下隨著建筑行業內,人們對于機制砂的了解越來越多,需求也越來越高,導致制砂設備的地位也隨之攀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砂石廠家關注。
而且近幾年,國家也越來越重視環保的相關問題。未來制砂機械的發展將會以環保為主旨,以生產的機制砂的質量為核心重點。所以,砂石企業想要發展的更好、更穩、更快,一定要重視設備的環保性以及設備生產出的機制砂的質量。使用優質的制砂機械,提高生產效率、重視環保效果、生產精品機制砂,才能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才能在這個正在飛速發展的制砂行業中站穩腳跟,獲取長久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