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河砂資源的枯竭和限采,建筑用砂供需矛盾越來越激烈,機制砂做為河砂的替代資源,應用越來越廣泛,各級政府也在大力推廣機制砂。
機制砂應用勢在必行,同時也面臨著如何保證機制砂質量,如何控制工程質量等問題。本文分享機制砂質量控制的7個指標及2個要點。01.機制砂控制指標1)母巖抗壓強度。宜使用潔凈、質地硬質、未風化且性質穩定的石灰巖、白云巖、花崗巖、安山巖、石英巖、輝綠巖、砂巖和玄武巖等生產機制砂,不宜使用泥巖、頁巖、板巖等生產機制砂。
應優先使用花崗巖、砂巖,母巖抗壓強度應滿足表1要求。2)顆粒級配。基本與《建設用砂》(GB/T14684-2011)相一致,考慮到機制砂中粉料含量高,其0.15mm累積篩余比河砂略低。
3)石粉含量、泥塊含量。按表2所示進行控制。4)有害物質。遵照國家標準控制。5)壓碎指標。參照《建設用砂》(GB/T14684-2011)進行分級控制。6)表觀密度、堆積密度、空隙率。表觀密度大于2500kg/m3、松散堆積密度大于1400kg/m3、空隙率小于45%。7)堿集料反應。不得具有潛在堿活性。02機制砂質量控制要點機制砂在實際使用中,若對巖石選用合適,則其有害物質指標、壓碎指標、密度等指標基本能符合規范要求,其質量控制的難點、重點在于對顆粒級配、石粉含量及使用過程中含水率的控制。
2.1機制砂級配不良、石粉控制這兩個指標不穩定是使用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機制砂形狀尖銳,對混凝土和易性不利,而適量的石粉能彌補這一缺陷。合適的石粉可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能增加混凝土的漿量和漿體粘稠性,減少泌水、離析現象;還能充當摻合料使用,減少水泥用量。
這兩個指標控制在什么范圍是質量控制的重點,建議級配范圍控制在Ⅱ級,細度模數控制在2.6~3.0之間,石粉含量控制在6%~9%之間。
控制機制砂級配不良、石粉含量不穩定還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抓設備投入。機制砂的生產應根據物料選用合適的破碎設備,這樣能較好地控制其級配和棱角性;生產過程中的除塵方式應選用干式除塵系統進行除塵和調整石粉含量,才能有效、穩定地控制石粉含量。
2)加強樣品抽檢。生產線需要每周進行1次自查、自校。每個工作日必須對成品機制砂抽檢,進行顆粒級配、石粉含量、泥塊含量檢測。每7個工作日必須對表觀密度、堆積密度、空隙率指標檢測。每月必須對亞甲藍MB值、有機物含量、輕物質含量檢測,這樣才能確保機制砂生產線質量穩定。機制砂進場后每個工作日對顆粒級配、石粉含量、泥塊含量檢測;每7個工作日對壓碎指標、表觀密度、空隙率指標檢測。
前期選擇料場時應進行氯離子、堿集料反應檢測,配合比設計時還需要進行水泥、外加劑、機制砂三者的適應性試驗。
2.2使用過程中含水率的控制機制砂由于石粉含量較高,故其內部的含水量會隨外部環境變化較大,容易因為存放在料倉的機制砂含水量不均勻,使攪拌后的混凝土狀態不穩定,坍落度變化較大,給砼控制帶來困難。
針對該問題可在生產前場、后場料倉管理中相應增加含水率控制工序。如干法制砂則需在成品出機時增加噴水裝置,使機制砂具有穩定的含水率,含水率在3%~5%為宜,既能降塵保護環境,還能防止機制砂離析,也保證機制砂含水率均勻。
水洗法制砂則需要注意石粉含量的控制,且水洗后需待機制砂含水率在控制范圍內方能運輸出場。機制砂存放在后場時,料倉堆放高度不得高于5m,這樣既能減少含水量內部變化較大,也能防止機制砂滾落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