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砂是指由巖石經爆破破碎、機械破碎,再經篩分后粒徑在5mm以下的大小不同的顆粒。隨著各地對環境和資源保護的加強,機制砂大規模的生產和使用已成為大勢所趨,但不同的工藝和設備所生產的成品砂的質量不一。
本文介紹了機制砂的主要技術指標及質量控制措施,為高品質砂石骨料的生產提供參考。1、機制砂的主要技術指標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反映機制砂質量的技術指標有哪些,主要包括:顆粒級配(細度模數)、泥塊含量、石粉含量(含亞甲藍試驗)、壓碎指標、有害物質、母巖抗壓強度、表觀密度、堆積密度、空隙率、堿集料活性等。
其中前四個指標為常規檢驗項目,每200m3試驗一次;后六個指標為非常規檢驗項目,一般每半年試驗一次。其技術要求見表1。機制砂和天然砂的主要技術指標情況見表2。2、機制砂的質量控制措施1)料源的控制砂礫料(毛料)開采前,將有用料層上覆的土層清除干凈,不允許混雜有覆蓋土、草根等雜質。
覆蓋層盡量一次清夠,并留有富余寬度,以防止開挖毛料中覆蓋土滑落混雜。針對地下水位較高、泥巖埋深較淺的情況,在開采前,開挖排水明渠,降低地下水;開挖過程中,按從底向高的順序開采,覆蓋層剝離寬度不小于0.8m;嚴格控制開挖深度,預留層厚度不小于0.2m。
2)顆粒級配(細度模數)的控制機制砂級配較差,細度模數較大,主要是由于2.36mm的累計篩余率和0.075mm的通過率較大,因此要控制機制砂的級配與細度模數關鍵在于對最小級振動篩篩孔尺寸以及除塵(洗砂)強度的調整。
篩孔尺寸的調整可靠更換振動篩網完成,除塵(洗砂)強度的調整可靠調節風力(水流量)完成。實踐證明,最小級振動篩篩孔尺寸為3.5mm時,生產的機制砂的細度模數一般在3.4以內,級配滿足標準要求。
3)石粉含量的控制機制砂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附有少量顆粒小于0.075mm的石粉。按天然砂質量標準,小于0.075mm顆粒定義為泥,而對泥的含量限制是非常嚴格的。機制砂中的石粉顯然與泥不同,大量試驗研究與工程應用實踐表明:機制砂中含有一定量的石粉對改善中低強度等級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有較大的幫助,對混凝土強度幾乎沒有影響。
但石粉含量較高時,對配制高強混凝土有不利的影響。所以如何去除和控制機制砂中多余的石粉是機制砂生產的關鍵技術之一。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干法收塵和濕化水洗。干法收塵是選用收塵效果好的收塵器,并根據機制砂中石粉含量的要求,確定收塵器的工況參數,但此法只適用于生產Ⅲ類機制砂。
機制砂水洗去粉是生產優質機制砂的關鍵技術,但需要注意節水和環保。4)泥塊含量的控制機制砂中的泥塊主要是由塊石夾帶泥土而來。控制機制砂中的泥塊含量,須做好以下工作:①開采礦山時應清除干凈表面植被和泥土;②在塊石裝卸過程防止泥土混入;③當塊石中混有較多泥土時應人工揀出;④塊石應通過振動喂料機,進一步篩除泥土。
5)壓碎指標的控制機制砂的壓碎指標用于衡量機制砂在逐漸增加的荷載下抵抗壓碎的能力,以評價其在工程中的適用性,是間接表達機制砂堅固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壓碎指標直接影響所配制混凝土的強度,特別是對于高強度混凝土影響較大。顆粒形狀較好的機制砂壓碎指標值一般在20%~25%范圍內,機制砂中的針片狀含量對壓碎指標值最敏感,非專業機制砂場生產的顆粒針片狀較多的機制砂壓碎指標值一般都在30%以上,甚至更高。
拌制普通混凝土應采用壓碎指標值在30%以下的機制砂。生產控制措施主要是選擇母巖抗壓強度高、巖體完整性較好的巖石來制砂。6)成品料堆放的控制從篩分車間篩選后的砂石骨料經過膠帶機運輸至成品料堆場堆存時,要為其設置好隔離墻,進行分區堆放,防止在料場內產生混合。
成品料的堆放地設置產品標牌,無隔墻自然堆放的骨料間距要>3m,而且要整齊有序。成品堆場內建設盲溝排水系統,以保證經沖洗后的骨料進入料堆后能快速脫水,滿足用于混凝土生產的含水率要求。隨著國家對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的加大,混凝土及砂的用量急劇增加,而混凝土中70%為碎石和砂,加上河沙資源的枯竭和禁采,高品質機制砂已成為建筑用砂的首要選擇,前景廣闊。